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五)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284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五)已经整理好,大家可以随时来此进行测试。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名著导读课上,教师用幻灯片为学生呈现了下面一段话,让学生利用知识积累完成填空。
    读古今中外的名著,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而且能够了解社会,懂得人生道理。从①《西游记》里孙悟空的身上,我们能学到爱憎分明的品格;从老舍《②》里男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能了解到旧社会的黑暗;从《三国演义》里③的身上,我们能学到忠诚和智慧;从笛福《鲁滨逊漂流记》里鲁滨逊的身上,我们能体会到④的精神。
    学生应给出的正确答案是(  )。

    A吴承恩骆驼祥子诸葛亮坚毅

    B施耐庵骆驼祥子关羽忍耐

    C吴承恩茶馆诸葛亮机警果断

    D罗贯中茶馆关羽勇敢无畏

  • 2. 阅读以下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没有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没有情感的课堂是痛苦的,让学生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出来,在课堂上能真情流露,与主人公共命运,与作者形成情感的交流与对话,以情来陶,台学生,以情来激励学生。情感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教育的手段。比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听了《父亲》这一歌曲,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想想父亲给自己的关爱。其实教师如果有能力,最好自己给学生唱,或者让有能力的学生唱,这样学生会有更深刻的体会。我在教学《白杨礼赞》的时候,给学生唱《小白杨》,尽管唱得没有歌星好,可是学生还是觉得我们教师真行,于是更加深了学生对教师的崇拜,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B通过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

    D在具体教学时,教学方式需要尽可能地多样化

  • 3.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知识的积累,但重视积累不等于孤立的字词训练,也不是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文本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重视文本理解不等于教师必须句句落实地串讲。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文本理解不是文言文教学的唯一任务,但的确是基本任务。然而,必须强调的是,文本理解不是教学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才是目的所在。
    下列对该教学论文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文言文教学须注重学生的积累、感悟

    B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可随文学习必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

    C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对文本进行阐述、评价

    D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 4. 阅读某教师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高中学生的生理发展状态来把握教学节奏,既要保证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提高,又不能节奏太快影响学生的接受和吸收。高中生的大脑思维正处于发展时期,他们的思维通过外界的刺激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对语文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同样如此。
    在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运用有趣的提问来加强他们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在这一时期的学习能力逐步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学生进行有节奏的教学时,不仅要保持一定的教学速度,教师的语言也要具有艺术性,充满节奏感,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具体而言,教师的语言节奏还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进行改变。内心情感变化平缓或感情色彩灰暗时,语速要减缓;内心情感强烈或感情鲜明时,语速就要加快。做到抑抑扬扬、有波澜,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借助把握教学内容的节奏来调节整堂课的节奏。教学内容的节奏指上课内容的详略、多寡、取舍、安排等。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节奏时,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使课堂富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感,形成教学的高潮。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学节奏的把握要参考高中学生的生理发展状态

    B课堂教学的高潮要在学生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形成

    C教师的语言具有艺术性与节奏感可使课堂富有和谐的音乐美

    D有趣的提问可以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 5. 阅读《声声慢》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播放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视频)
    师:这么美的歌声把我们一起带进了课堂,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吗?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一剪梅》。
    师:那咱们来一起背诵一遍这首词。(师生齐背《一剪梅》)
    师:同学们,在初中时我们就学过这首词,谁能给大家当一回小老师,介绍一下李清照及《一剪梅》的情感内涵、创作风格。
    (生展示相关资料并进行讲解)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讲解仿佛又把我们带回了九百多年前北宋的那个秋天的傍晚,荷花凋零,凉意微微。在这首词中,大家觉得李清照的情绪若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应该是什么字?
    生:“愁”字。
    师:如果在这个“愁”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愁”?
    生:相思之愁,甜蜜之愁,闲愁。
    师:在李清照的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种闲愁和闺愁。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李清照后期代表作《声声慢》中的无限愁情。
    对上述教学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多媒体导入,激活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B复习导入,巩固已学旧知,与新知建立联系

    C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给予学生直观感受

    D结合词人两个时期词作风格,深入对比鉴赏

  • 6. 学习《拿来主义》,教师把“真正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作为教学重点。下面对该教学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应从杂文主题和作者思想角度选取重点

    B重点的确立没有考虑学生学习杂文时的困难

    C教师认识和理解了杂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

    D教师应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重点

  • 7.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如下:①掌握“父”“幸”“引”“顾”等多义词及“以”“之”等虚词的用法,理解“刃”“怀”“归”等词的活用情况,正确辨识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并能准确翻译;②体会本文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激流漩涡中,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写法;③学习廉颇、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该教学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准确

    B教师对本文特有的写作手法给予足够重视

    C教师把握好节奏,教学目标可一课时完成

    D教师关注了情感目标的达成

  • 8. 某教材设置了“品味诗歌中的传统文化”专题,教师在教学这一专题时提到,许多诗歌中都蕴含着有趣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此类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的独特文化与丰富趣味,教师举出以下例子,其中不适合的是()。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D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 9.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边城》一课时的导入语和结束语,按要求答题。导入语:古老的湘西,同样古老的沅水悠悠流淌,流过沈从文的童年,流过他心中的桃源。这里的白云清风,覆盖着一个人类远古的沉沉大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边城,那是古风犹存的童谣,那是美善同源的人性之歌。面对文学重镇《边城》,我们只能通过它的云蒸霞蔚一睹它的风采,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只言片语,共话《边城》。
    结束语:同学们,青山绿水,明月清风,剽悍的水手,多情的乡邻,那至情至性的原始的古风,那粗犷的牧歌,那白话的史诗,是沈从文永远的精神升华。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岁月风烟,转瞬即逝。当我们阅尽世事,历经风霜,我们会蓦然回首,那永远的湘西,永远的边城,人生是短暂的。
    艺术长存。好,下课。
    下列对于导入语和结束语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导入语语言优美,营造了美妙的情境,具有吸引力和指向性

    B导入语新颖精炼,契合了课文的思想感情

    C结束语文白搭配,不易于学生明确和领会课文的主旨

    D结束语含蓄隽永,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余味无穷

  • 10. 某教科书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选文为《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和《李清照词两首》。对该单元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的是()。

    A体会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品味其特点。

    B反复吟诵词,体会词的声律美。

    C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分析其故事情节,了解作者意图

    D理解作品内容,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境界。

  • 11.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根据这一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要以“教材”这个“例子”指导学生吸取作者语言的长处,以课本中的范文为习作榜样。留心作者如何用词、造句、布局、谋篇

    B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重点在由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红楼梦》这一名著

    C课文是读与写的例子,要用好这个资源,创设由内化——外化的迁移、变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切实地学好语言和表达方法

    D教材是个例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就要正确处理教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关系,既不能拘泥于教材,又不能脱离这个“例子”

  • 12. 某专题设有“广告语的是是非非”“电视公益广告的语言特征”“广告语言的性质和规范要求”“危险的广告语言”几大板块,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语言文字应用

    B新闻与传记

    C诗歌与散文

    D文化论著研读

  • 13. 教师在教授《蜀道难》时,提到“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一句使用了夸张的手法,下列选项使用相同手法的是()

    A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C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14. 在文学作品赏析课上,教师指出文学作品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面镜子,例如《红楼梦》就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下列作品中,同样有“百科全书”称号的是()。

    A罗贯中《三国演义》

    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C司汤达《红与黑》

    D老舍《茶馆》

  • 15. 阅读某教师有关《雨巷》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近几年在优质课评选中听过不少老师讲这篇诗歌,但大多数老师把时间用在分析“雨巷”“我”“丁香”“油纸伞”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歌的主题思想上。虽说这样的设计并无不妥,但总感觉这样的课过于理性,对文本的解析过于清晰,使诗的韵味大打折扣。而赵老师深谙诗歌创作鉴赏的规律,所以他的课堂很注重情境氛围的营造。在舒缓忧伤的轻音乐中,老师如诗的导语一下子将学生引入了诗的境界:“暮春时节,烟雨江南,有道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漫步江南的小巷,你的耳边安静了下来,只有细丝般的丝雨摩挲青石板的声响,这个时候你的心里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思绪?撑一柄油纸伞,化身多情的江南才子,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品一品那番韵味。”接着在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后(课前学生已充分预习课文),通过大屏幕展示两幅丁香的图片,两首描写丁香的古诗,寥寥数语就厘清了丁香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进而总结出越是美的东西越容易凋谢的哲理,通过流星、昙花、海市蜃楼、梦等例子加以印证。问题的处理不蔓不枝,较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
    对该教学反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B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C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D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读懂坚持
    ①这是二月天气,乍暖还寒,生活中的诸多不顺令我不堪负担重负。在明媚春光的诱惑下,我不由拿起相机,走出屋外——让田野的风来歌颂背影,也不失为一件快乐的事。
    ②土膏微润,麦苗稍稍探出头来;田边的水渠刚刚解冻,可谓:“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一片明媚春光,不觉让人感觉“日长飞絮轻”。
    ③走到田野尽头,忽然看见一棵树——这棵树与周围的温润景色相称无疑是极不和谐的。枝干嶙峋,裸露的根系如盘虬卧龙般匍匐在地面。根是树之本,正如心是人之本啊!——一棵心脏裸露在外的树正呈现在我的面前!
    ④它是不该出现在这里的:周围是田地,一棵横生的树无疑会与庄稼争夺营养。而它却又活生生地长在这里,而且肢繁叶茂。
    ⑤这时,一声叹息在我耳边响起,“小姑娘,你也在奇怪吧……”是一位农民,手里挎着菜篮,“曾经有人想过要把它挖走,”说着他看了看那树嶙峋的根,“但它实在太倔了,挖了几米都没能将它悍动一下……不得已,才又填了回去……”
    ⑥这下,我忽然对这棵看似狰狞的树肃然起敬:它早该死,而事实并非如此。那几日,它将接受死刑的那几日;它的心将被赤裸裸地挖出的那几日,它究竟是如何挺过来的?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把它硬朗的线条记录在相机中,后来,我把相片洗出来,为它取名叫“坚持”。
    ⑦树尚且如此,那么人呢?
    ⑧人或许不如树那样会有被掏心挖肺的苦痛——人的苦痛来自心灵的惰性。惰性就像稻草,一根一根地往你的心上压去。压上去的时候或许你不会感觉到什么,而日积月累,当那最后一根至关重要的稻草压上去的时候,你的内心世界便会轰然倒塌。人不同于树,人的坚持是一种主动上的坚持;而树是被动的。而人又同于树,就像树的根同于人的心。
    ⑨看着照片上那棵枝繁叶茂的树那裸露的根,我不觉一笑:“既然惰性像稻草,不妨来一根我们就扔他一根?”

    1. 请从第④⑤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①段找出一个病句,并分别修改。
  • 2. 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3. 师: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唱的形式走进老百姓的心坎里的,大家听过李煜的《虞美人》吗?生:听过。
    师:岳飞的《满江红》呢,听过吗?
    生:当然听过。
    师:很好。还有一首我说出来你们肯定听过,王菲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生:苏轼写的。
    师:好,这些都是明星唱的一今天我们也为文中的《四煞》谱上曲,大家可以选择其中的几句唱词,用你熟悉的、喜欢的、符合《四煞》意境的曲子去配它。元杂剧本来就是用来唱的,既然我们无法用元时的曲子来唱,就来个现代版演唱。
    (众生开始谱曲)
    师:好了,现在我们先请一个男同学来给我们唱唱他的作品。
    (一生起立,酝酿了一会感情后,用幽怨的声音开始唱)
    师:请问这是什么曲子?
    生:这是我自编的。
    师:自编的!我觉得非常好,很有创造力,而且编的曲子十分符合《四煞》悲愁的意境。好,给你一个机会,邀请一位女生来演唱一下。
    生(很荣幸地):×××,请你来给我们唱一下吧。
    (女生起立,沉吟良久,全班寂静等候,接着女生用《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曲调开始演唱,全班非常安静。唱完后,掌声响亮)
    师:她唱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作词、香港歌星徐小凤演唱过的《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曲调,我认为这首歌的调子跟《四煞》的无限悲愁的意境也是吻合的.
    分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内容的。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信条》原文
    下边是我的信条:
    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下边就是我学到的东西。
    有东西大家分享。
    公平游戏。
    不打人。
    交还你捡到的东西。
    收拾好你自己的一摊子。
    不要拿不属于你的东西。
    惹了别人你就说声对不起。
    吃东西之前要洗手?
    便后冲洗。
    热甜饼和冷牛奶对你有好处。
    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
    每天睡个午觉。
    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
    要承认奇迹。别忘了聚苯乙烯培养皿里的那粒小不点的种子:它的根往下生,茎叶往上长,没有人真正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为什么,而我们大家也都差不多是这么回事。
    在那杯皿里的金鱼、老鼠、小白鼠甚或那粒种子,它们都会死去。我们也会。
    再就是记住迪克们和琼们的识字课本,以及你从那上面学到的头一个字——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字——一个大大的“看”。
    你需要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在上边那些条条里。金规矩、爱和起码的卫生。生态学、政治学、平等观念以及健康的人生状态。
    拿上边的任何一条,推衍到老练、通达的成年期中,实践于你的家庭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社区,或者你的生活圈子,都行。它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想想这样一个世界,它将许愿给我们大家——整个的世界——每天下午三点钟都有小甜饼和牛奶,然后盖上我们的毯子睡一觉;
    或者,要是所有的政府都奉行这么个基本政策,交还它们捡到的东西和收拾好它们自己的一摊子。
    这仍然是个忠告,不论你们年纪多大——"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三单元第四课《短文三篇》,同课另外两篇短文为《热爱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拿来主义》《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语言生活的历史进程》。
    单元说明
    真正有思想深度的好文章,读来总是令人深思,使人清醒,感到增添了某种向上的力量。阅读这个单元的随笔、杂文等,就能感受到这种思想冲击的力量。
    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对这些文章如果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质疑或阐发,那我们也就接近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1. 根据上述材料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 2. 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 3.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并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阐释。
    (1)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
    (2)这仍然是个忠告,不论你们年纪多大--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