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一)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186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超给力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卷(一)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教学盛唐时期两大诗歌流派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其代表人物,下列不合适的是(  )。

    A王维

    B孟浩然

    C韦应物

    D高适

  • 2. 学习八年级下册《诗词五首》中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理解“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时,老师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作者会无眠呢?”
    据此学生给出了如下解释:
    甲:还在幻想如何超脱尘世。
    乙:对出世还是入世举棋不定,所以辗转难眠。
    丙:还在回忆刚才月下起舞、清影随舞时超脱尘世的美妙感觉。
    丁:因为月下离人离情正浓,为下文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作铺垫。
    假如让你来执教这篇诗词,你将如何向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

    A先告知正确答案,再让学生重新去品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B询问学生意见,发现学生思维偏差,帮助学生重新梳理本词主题,纠正学生思维,得出正确答案

    C询问学生意见,遵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确定答案,让正确的学生进行思路讲解

    D先告知正确答案,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给出正确答案

  • 3. 阅读下面的教学实录,按要求回答问题。
    师: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理解。《猫》这篇文章文字浅,但蕴涵深,对于“它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人们意见不一。今天我们就从归纳文章主题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学生独立思考5分钟后,开始交流)
    生:从第三只猫的死,我们应吸取一点教训,那就是凡事不能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往往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从第二只猫的讨人喜欢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活泼开朗些,这样才能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尤其在注重团队精神的今天,更应善于与人交往,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
    师:好,你的观点很有新意。
    生:从家里人对待第三只猫的态度来看,我们在做人时应该改变自己的性格,要活泼开朗,有真才实学;应适当地注重自己的外表,这样才能改变别人对你的不好印象。
    师:有道理。
    生:三只猫都是社会的弱者,命运都掌握在别人手里。因此,作为社会的弱者,应该自立自强,这样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主人。
    师:你能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主题,很好。我谈谈对课文主题的两种看法,一是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就会认为小说所要表达的是“我”严于律己的精神或做人的道理;把猫的不幸遭遇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就会认为小说揭示了生活中发生不幸的原因。
    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有关课文《猫》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A教师精心创设导语,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鼓励学生自由畅谈,尽量发挥

    B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表现和思维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绽放光芒

    C一味肯定,欠缺分析,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幼稚、荒唐的想法要严肃批判并及时指正

    D在这段教学中,学生的个性表现突出,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 4.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学生理解本段文字表达的重点时,进行了如下解释。 学生甲:一般开头是文章的重点,所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是这段文字表达的重点。 同学乙:对,一般开头是重点,但是这段话的重点应该是“也不必说呜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因为“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中“也不必”后的内容才是重点。
    同学丙:不对,文段的第一句话是为了引出“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句话。所以,这才是文章的重点。 同学丁:不对,老师说过,一段的中心句或者在首句,或者在尾句,所以丙肯定不对,而首句也不是重点,所以重点肯定是末句“……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对上述回答的相关处理方式,最恰当的是()。

    A同学们看书应该仔细、灵活,再好好读读这段话

    B甲、乙、丁应该向丙同学学习,丙同学找得很正确

    C丙同学说得很对,本段的重点就是“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句话

    D丙同学找对了本段的重点。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为什么这句话才是这段的中心句,而不是首尾句,好吗

  • 5. 某中学语文教师常在她的写作课上为学生们推荐符合初中生心理及阅读习惯的优秀文选,并建议学生们将个人课余时间搜集的精美读本带到课堂与大家分享。同时在作文讲评课上,该教师常为课堂设计学生互评环节、集体点评环节、教师总评环节等,她同时挑选优秀学生习作为大家朗读,为学生练习写作提供范本。如此一来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该教师的做法是为了()

    A为学生写作提供范例

    B提供更多练习写作的机会

    C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D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 6. 阅读以下教学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一堂作文课上,教师深情地导入:“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中,无论是按公历还是按农历算,都有许多传统节日.而遇到佳节,你也许会回忆起许多美好的往事,也许会特别思念某个人,也许会想起游览过的迷人风景,也许会想买个精致的玩具饰品,也许会有许多话要向谁诉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有的学生想起中秋节时,全家边吃月饼边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情景;有的学生想起五一劳动节在公园游玩时,一位叔叔勇救落水儿童的场景;有的学生想起“重阳节”时妈妈给奶奶选贺卡;有的学生想起六一儿童节时爸爸给自己送的礼物;有的学生想起国庆长假到外地游玩时的迷人风景……至此,教师提出作文要求:将你在那个日子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题目自拟,体裁自定,字数不限。
    学生“沙沙沙”地奋笔直书,在一节课时间里,多数同学轻松地完成了习作,而且内容包括写人、写事、写景、状物,体裁有书信,有诗歌,精彩纷呈,各有千秋。 对上述教学案例的评价,错误的是()。

    A教师精心创设的导入,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B组织作文教学时,教师将习作所涉及的范围适当拓宽,降低了运用知识的难度,学生能够从多方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进行写作

    C这样的写作练习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便于调动学生储藏于大脑中的知识和经历,记忆的大门一旦打开,写出好的作文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D写作练习时不应该对字数文体等加以限制,适当拓宽写作要求,其实就是扩大了学生完成习作的自由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 7. 学习《我的早年生活》后,学生希望对外国名人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向学生推荐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A《音乐巨人贝多芬》

    B《列夫·托尔斯泰》

    C《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D《黑人谈河流》

  • 8. 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朗读中的轻声现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A“她的嗓音很清亮”中的“清亮”

    B“他这人心眼儿实在”中的“实在”

    C“你这人真不地道”中的“地道”

    D“那件事有眉目了吗”中的“眉目”

  • 9. 教学某版教材胡适《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提及本篇课文选自《胡适自传》。为帮助学生加深对自传文体的认识,教师举出以下示例。下列适合举例的是()。

    A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

    B高尔基《在人间》

    C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D冯骥才《俗世奇人》

  • 10. 阅读某教师教学叙事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由于班级学生阅读量少,写作水平也不高,尤其是对写作缺乏兴趣,所以我选择了电影作为切入点。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包含文学、美术、摄影等多个领域,学生能从中找到兴趣点,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我将专题确定为“科幻电影欣赏及评论写作”,待达成两个目标:
    第一,借助网络阅读资料,学习欣赏电影的基本方法,在阅读与观影中聚焦欣赏点;
    第二,针对某一部或几部电影,选择某一个方面写出影评,可以写观影的主观感受,也可以评论电影的优劣。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师选择专题内容的依据是学生的学习兴趣

    B整体教学设计体现出“跨媒介学习”的特色

    C专题设置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电影欣赏水平

    D学习目标中渗透着“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

  • 11. 阅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一次特殊的教师节”(节选),按要求答题。
    (二)创设情境,尝试练习
    1.创设情境
    两个好朋友在教师节那天相约回母校看望小学班主任刘丛笑老师,来到学校后却得知老师生病住院的消息,于是她们决定购买礼物去医院探望老师。当她们来到礼品店时,面对琳琅满目的礼品却出现了分歧,(幻灯片展示)究竟该买什么礼物去看老师呢?我们一起来帮帮她们。
    2.幻灯片展示各种礼物
    请同学们认真想刚才这两个同学碰到的问题,然后说说自己的意见,不仅要说出买什么,还要说出为什么要买,买多少,买什么样的等。
    3.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向同伴表达看法时要注意把问题想清楚,要说清楚,说具体,理由要充分,让别人听得明白。在听别人说话时,专注于谈话对象的谈话,以诚恳的态度倾听。
    同时。还要明确看望老师买东西,要根据老师的岁数、爱好、身份、性格等特点来考虑。
    4.讨论好了买什么礼物,她们来到礼品店购买礼物。她们到底能不能顺利买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呢?(板书:与陌生人交流)
    假设两位同学来到礼品店将遇到以下情况,她们该如何处理?
    (1)如何向售货员询问关于上述礼品的情况?
    (2)假如需要的某个礼物缺货怎么办?
    (3)如与售货员出现分歧(比如颜色、数量、价钱等不合适)时,又该如何处理?
    5.分小组讨论
    6.学生表演
    两个学生表演。同学评议,再请同学表演,再评议。
    对该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设置生活化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B教师限定了口语交际的具体内容能更好地规范学生表达

    C教师强调学生关注具体交际情境有利于发展其实践能力

    D让学生依托这个情境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共同发展

  • 12. 某教研室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围绕“口语交际教学与评价建议”展开研讨。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A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原则、要领的掌握

    B口语交际教学应鼓励学生作即席发言或有准备的主题演讲

    C口语交际评价应关注学生对口语交际的认识和表达沟通水平

    D口语交际评价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考查学生的交际能力

  • 13. 某版教材某一单元的“单元导语”指出,“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这个单元所选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习这个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下列对编者设计本单元导语意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建议单元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课文的能力

    B指出单元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重难点

    C提示课文学习切入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结构

    D点明学习专题,揭示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 14. 某版初中语文教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后有一道“探究·练习”题:“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生活处境,你认为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怀与哪位古人在哪篇文章中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你还能说出那篇文章中表达作者情怀的名句吗?”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A知识系统

    B作业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 15. 阅读《木兰诗》教学实录导入语,按要求答题。 师:(播放豫剧视频《谁说女子不如男》)这段脍炙人口的豫剧演绎的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北朝时期,战乱不断,朝廷大规模征兵,一位奇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英勇凯旋,建功受封,最后辞官还家。在那个女子“养在深闺人难识”的时代,这样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花木兰。木兰的英雄形象千百年来为人们传颂。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来欣赏木兰的传奇故事。 对上述教学实录导入语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播放视频、讲故事的导入形式,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

    B播放相关豫剧曲目,学生可以初步感知木兰的形象

    C课堂上播放视频、讲故事,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

    D讲述北朝战乱的时代背景,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原文]
    公输
    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日:“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文相关说明
    本文为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后作业(部分)
    一、根据上下文,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疑问词的用法。
    1.夫子何命焉为?
    2.宋何罪之有?
    3.胡不已乎?
    4.胡不见我于王?
    5.此为何若人?
    二、课外阅读鲁迅的小说《非攻》,比较一下,看看小说中的墨子和课文中的墨子形象有什么不同。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1. 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2. 根据相关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 3. 请选择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导入环节除外),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
  • 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原文】白杨礼赞茅盾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竞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思考探究一、作者开篇即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中间又几次出现意思大致相同的话。找出这些语句,说说它们与标题有怎样的关系,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自己的赞美之情的。
    二、顺着感情的脉络梳理课文内容,探讨下面的问题。
    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本文写法有扬有抑,富于变化。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三、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积累拓展
    四、朗读并背诵课文第6~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五、写作时恰当使用象征手法,可以让读者咀嚼回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试选取你熟悉的某个事物,赋予它一定的象征意义,完成一次片段写作。
    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生情况八年级。班级人数45人。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等。

    1.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 2. 从“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的角度,写出你对《白杨礼赞》的教学认识,不少于200字。
  • 3. 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说明设计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