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三)

考试总分:150分

考试类型:模拟试题

作答时间:120分钟

已答人数:493

试卷答案:有

试卷介绍: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三)已经整理好,需要备考的朋友们赶紧来刷题吧!

开始答题

试卷预览

  • 1. 下列不属于化学用语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

    B化学方程式

    C结构式

    D铝的化学性质

  • 2.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化学实验的构成要素不包括(  )。

    A实验者

    B实验手段

    C实验对象

    D实验环境

  • 3.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  )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建议。

    A知识与技能目标

    B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C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

    D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 4. 下列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材应协调、处理好的关系的是(  )。

    A知识的分析、阐述与学习方式改进的关系

    B化学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之间的关系

    C要反应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D化学原理知识与化学应用型内容之间的关系

  • 5. 下列有关中学化学教科书内容编排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分子等重要概念在教科书中必须有明确的定义

    B教科书中的学习内容必须是达成一致的定论

    C教科书中知识编排顺序要同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保持一致

    D教科书应适当加入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科普内容

  • 6. 锂空气电池放电时的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7. 雨水的PH值小于( )时就成为了酸雨。

    A5.6

    B5.7

    C5.9

    D5.8

  •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沟油”的主要成分为烃类物质

    B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C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D淀粉、纤维素和油脂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 9. A、B为两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其结构简式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A与B互为同分异构体

    BA与B都能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C在一定条件下A与B均能发生取代反应

    DA与B都能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气体

  • 10. 下列有关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金属腐蚀速率越快

    B在铁管外壁上镀锌可防止其被腐蚀

    C金属被腐蚀的本质是金属发生了氧化反应

    D纯银在空气中久置变黑发生的是电化学腐蚀

  • 11.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B同一主族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C短周期元素形成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第三周期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 12. 纸笔测验操作方便,是最常用的学业评价方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纸笔测验,重点不宜放在()。

    A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认识

    B对化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C对化学用语的识别能力

    D对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

  • 13. 下列物质性质与应用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晶体硅熔点高、硬度大,可用于制作半导体材料

    B氢氧化铝具有弱碱性,可用于制胃酸中和剂

    C漂白粉在空气中不稳定,可用于漂白纸张

    D氧化铁能与酸反应.可用于制作红色涂料

  • 14. X、Y、Z、W、R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由X元素组成的一种单质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Z与W同主族,Y、Z、W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R元素的核外电子数相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R>W>X>Y>Z

    B均能形成氢化物,且R的氢化物最稳定

    C最高正价均与其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DR元素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酸性最强

  • 15. “下列各种粒子,分子构型是正四面体的是( )。

    ANH3

    BH3O

    CCH4

    DHCHO

  • 16. 下列有关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浸在淡水中的钢管,主要发生的是析氢腐蚀

    B若采用外加电流进行保护,钢管应当与电源的正极相连

    C钢管若需保护,一可采用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D外加电流保护钢管时,电子从负极经过溶液流向正极

  • 17.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A

    BB

    CC

    DD

  • 18. 分枝酸可用于生化研究,其结构简式如图2。下列关于分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中含有2种官能团

    B可与乙醇、乙酸反应,且反应类型相同

    C1mol分枝酸最多可与3molNaOH发生中和反应

    D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且原理相同

  • 19. 只有在化合物中才能存在的化学键是(  )。

    A共价键

    B非极性键

    C氢键

    D离子键

  • 2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已知常温下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6g,则200g饱和食盐水中含有72g的食盐

    B10gS03溶解在9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

    CNa202晶体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医用酒精的浓度为95%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科学研究中离不开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同样也需要化学实验。这里的化学实验是在教学中进行的,是为化学教学目的服务的,因而,我们可以称之为“化学教学实验”。
    问题:
    (1)简述“化学教学实验”和“化学实验教学”的相关概念。
    (2)以“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为例,进一步说明“化学教学实验”和“化学实验教学”。
  • 2.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有关问题。元素化学知识是化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元素化学知识比较零散,若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事倍功半,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问题:
    (1)请简述开展元素化学知识教学的主要教学策略。
    (2)请以“二氧化碳”为例,简要说明如何开展元素化学知识教学。
  • 1. 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试题】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K+、Mg2+、Al3+、SO中的若干种离子,现依次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逐滴滴入NaOH溶液至过量,发现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并且沉淀有减少的过程,最终仍有沉淀。
    ②过滤沉淀,用洁净的铂丝蘸取滤液做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判断出原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什么?不能确定含有的离子是什么?
    【考试结果】有很多学生提交了下面的答案:肯定含有的离子是Na+、Mg2+、Al3+,不能确定含有的离子是K+、SO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中肯定含有的离子是什么?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离子是什么?
    (2)试对学生答题错误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3)为了确定该溶液中离子的真实存在情况,还需要做的实验及其现象和结论是什么?
  • 1.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分子与原子”的教学片段实录。
    【演示实验1】品红在水中扩散,并提问学生,你看见了什么?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得出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演示实验2】A烧杯是水,水中滴加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B烧杯中是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了什么?并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①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②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③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①用洁净烧杯C装水,滴加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②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烧杯内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③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少量浓氨水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2】__________.
    【分组实验】
    A组: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B组:下面一个集气瓶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一个集气瓶盛空气.抽走中间玻璃片,观察现象。
    C组:①50 ml水与50 ml水混合;②50 ml酒精与50 ml酒精;③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
    D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得出结论3】___________。
    问题:
    (1)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该教师采用了什么教学方法?与接受式教学相比,具有什么优缺点?
    (2)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设计的实验方案,可以得出结论2是什么?从学生分组实验中,可以得出结论3是什么?
    (3)请你分析本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哪种教学理念,优点是什么。
  • 1.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部分内容
    内容标准: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活动与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②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③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④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
    材料二某版本化学教科书“制取氧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实验2-5】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如图2-14)。
    (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时,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材料三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要求:
    (1)谈谈氧气的制法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的地位。
    (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制取氧气”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