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

董仲舒言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由此可见,董仲舒()

A. 主张以德治国少刑罚
B. 宣扬阴阳家的学说
C. 全盘否定了法家思想
D. 摆脱先秦儒学影响

查看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899****82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4418 如遇到问题请 联系客服
正确答案
该试题由用户899****82提供 查看答案人数:4419 如遇到问题请联系客服

相关试题

换一换
热门试题
主张“大德而小刑”、“德主刑辅”的汉朝思想家是() 在中国古代,强调“德刑并用”、“德主刑辅”的学派是( )。 《唐律疏议》阐述德刑关系的言论是() 在德礼、政刑的关系上,朱熹主张() 继承孔、孟重德轻刑的思想,提出“德主刑辅”治国方略的是朱熹() 在“德礼”与“政刑”的关系上朱熹认为两者并非都是“天理”的产物() “宵人之离外刑者,金木訊之;离内刑者,阴阳食之。”中“訊”的含义是()。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而格。”出自( ) 德、礼、政、刑,即()是封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主要方法。 传统道德讨论的德刑关系,实质上就是道德与法制的关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西周初期统治者提出"以德配天"的政治法律主张,进而提出"慎刑"的主张,强调的是:() 孙膑以刑徒阴见。(《史记》) 汉文帝诏书云:“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联德之薄,而教不明与!吾甚自愧……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试简要分析这段话的含义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其产生的重大影响。 结合中国古代“德主刑辅…德本刑用”等法制思想,谈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处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春秋战国的德刑之争体现为法家对德治的否定和儒家对刑罚的否定。 秦代律法“细密严苛,轻罪重罚”,汉代律法则“以刑辅德,重德轻刑”,特别是汉武帝执政后,汉律更加明显地融人“三纲五常”的礼教原则。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汉武帝时期()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段话出自:() “治国刑多而赏少,乱国赏多而刑少。故王者刑九而赏一,削国赏九而刑一。”这是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观点? 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
购买搜题卡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会员须知 | 联系客服
关注公众号,回复验证码
享30次免费查看答案
微信扫码关注 立即领取
恭喜获得奖励,快去免费查看答案吧~
去查看答案
全站题库适用,可用于E考试网网站及系列App

    只用于搜题看答案,不支持试卷、题库练习 ,下载APP还可体验拍照搜题和语音搜索

    支付方式

     

     

     
    首次登录享
    免费查看答案20
    微信扫码登录 账号登录 短信登录
    使用微信扫一扫登录
    登录成功
    首次登录已为您完成账号注册,
    可在【个人中心】修改密码或在登录时选择忘记密码
    账号登录默认密码:手机号后六位